脾胃好不好,看脸就知晓!日常四恶习,最伤脾胃需警惕

传统医学认为,脾胃乃 “后天之本”,是气血生化的源头。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左右着人的衰老速度与生命力。在中医理念里,通过 “察言观色”,便能判断一个人的脾胃是否健康。《生命时报》特邀专家,为大家讲解判断脾胃好坏的方法,以及生活中调养脾胃的实用妙招。

脾胃差,“看脸” 便知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脾胃肝胆科(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陈润花指出,仔细观察肤色和五官,就能察觉脾胃是否失调,大家不妨对照自查。

  1. 面色萎黄或苍白:健康的面色应是明润且富有光泽的。脸色不佳是脾虚的显著信号,由于脾虚,气血无法上荣于面,久而久之,脸色就会发黄或发白,毫无光泽。若面色发黄且枯槁无光,这被称为萎黄,多是脾胃气虚、气血不足所致;若面色黄而虚浮,即黄胖,多为脾虚湿重;若面色淡白无华,唇舌也色淡,多是脾胃气血双虚。当然,人的面部颜色存在个体差异,有的人肤色较白,有的人较黑,关键在于观察面色是否有滋润的光泽。
  2. 口唇发白、干裂:中医认为,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要是口唇发白,毫无血色,往往意味着脾胃虚弱;要是口唇干燥、起皮、裂口,或者发红,则表明脾胃有热。
  3. 眼睑色浅、发肿:陈润花表示,《灵枢大惑论》提出了 “五轮学说”,其中眼睑属脾,眼睑与脾胃关系紧密。健康人的眼睑是红润的,若眼睑淡白,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若眼睑发红,多是脾胃湿热。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脾虚后,人体的湿气无法正常代谢,滞留在体内,就容易出现眼睑发肿、舌体胖大等现象。
  4. 舌苔较白,齿印明显: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黄可儿称,还有一个直观的自我检测方法:早起刷牙洗脸前,先对着镜子观察舌头,如果舌苔又白又厚,齿印明显,那就是脾虚的表现。

养脾胃,这 4 个习惯要改掉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的《脾虚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表明,现代人脾虚问题较为普遍,主要与以下四方面因素有关。

  1. 饮食无度:许多上班族三餐毫无规律,有人为了减肥不吃早饭或午饭,有人下班后则是夜宵配小酒。这些不良饮食习惯大大加重了脾的负担,致使脾失运化,进而形成脾虚。
  2. 忧思过重:中医讲,思伤脾,思虑、忧郁、焦虑、紧张等情绪,会扰乱脾胃气机,引发脾胃病。
  3. 身体过劳: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再加上晚睡熬夜,休息不足,身体过度劳累、透支,必然会耗气伤身,导致脾虚。
  4. 缺乏运动:亚洲人肌肉力量相对较弱,而脾主四肢和肌肉,肌肉过劳或过逸都会对脾产生影响。如今,人们大多伏案工作,普遍缺乏运动,阳气无法上升,就会出现神疲乏力、消化不良、代谢异常等问题,这也是造成脾虚的重要因素。

夏天,养脾胃正当时

中医理论认为,脾与四时之长夏相应,所以当下正是调养脾胃的绝佳时机。因为长夏气候湿热,此时多需祛湿热、养脾胃。

  1.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尽量保证饮食多样化,以清淡平和的食物为主,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不暴饮暴食,也尽量不要吃宵夜。脾胃差的人可以少食多餐,选择一些补脾益气升阳的食物,像薏米、山药、莲子、芡实、茯苓、红枣、生姜、羊肉等。晚餐要早点吃,千万别吃太晚,尽量不晚于 19 点;同时晚上吃饭别吃太撑,七分饱最佳,留三分余地。
  2. 规律作息,拒绝熬夜:晚上超过 11 点睡觉,对脾胃功能影响极大。因此,要尽量早睡,避免熬夜。
  3. 心情愉悦,保持乐观:良好的情绪有助于气血通畅,使脾胃调和。平时要注意劳逸结合,有烦心事时可以找朋友倾诉,或者听听音乐、出门运动、做自己喜欢的事,以此转移注意力。
  4. 温和运动,以动助脾:很多脾胃病都与运动不足有关,中医有 “以动助脾” 的养生理念,运动能够促进食物消化和营养吸收,还能改善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日常可以选择慢跑、快走、打太极、游泳、瑜伽等柔和的运动,让气血运化起来。注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大汗淋漓反而会损伤阳气。饭后可以先休息 10 – 30 分钟,然后到户外散散步。需注意,饭后半小时内不能做剧烈运动。
  5. 避寒凉,多揉腹:脾胃偏爱温暖的环境,夏季要避免长时间待在空调房里。如果开空调,温度不宜过低,控制在 26℃左右为宜,少吃或不吃生冷寒凉的食物。坐卧行时,都能按摩腹部,可以单手或双手叠放,掌心对着肚脐,紧贴皮肤,稍微用力,顺时针或逆时针转圈 2 – 3 分钟,意念集中在掌心。

倘若把长寿比作盖房子,那么护好脾胃就如同打地基,地基不牢固,吃再多营养品也难以发挥大作用。不过,养脾胃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大家从日常小事做起,持之以恒。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