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斯拉中国”紧急补课”:豆包与DeepSeek上车,破解AI本土化困局
2025年9月,特斯拉中国官网悄然更新《特斯拉车机语音助手使用条款》,宣布新款Model Y L车型将搭载字节跳动的豆包大模型与深度求索(DeepSeek)模型,通过火山引擎接入车机系统。这是特斯拉首次在中国市场引入第三方AI能力——豆包负责语音指令(导航、空调控制、媒体播放等基础功能)及车主手册查询,DeepSeek则提供闲聊服务,弥补其自研xAI Grok模型因监管限制无法落地的缺口。

这一动作被业内视为马斯克的”应急策略”。数据显示,特斯拉上海工厂2025年前7个月出货量六次下滑,7月交付量同比下跌8.4%。在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智能座舱的AI交互已成为消费者衡量产品力的关键指标,而特斯拉此前依赖的海外模型难以适配本土需求。与之形成对比的是,苹果同样因合规问题暂未在中国推出完整的CarPlay AI功能,两大国际巨头在智能座舱赛道上罕见地站在了同一起跑线。
二、车企与AI企业的”双向奔赴”:从大模型接入到Agent化探索
特斯拉并非孤例。2025年,全球车企掀起与AI企业的合作热潮,目标直指智能座舱的交互革命。
- 传统车企”借力打力”:比亚迪上半年接入DeepSeek R1强化数据生成效率,下半年联合阿里云推出Mobile-Agent,通过多模态视觉识别操控阿里生态应用(如淘宝、高德),实现”一句话查快递””跨应用点外卖”等复杂任务;宝马与通义Qwen合作打造中国版车内AI引擎;奔驰则与字节火山引擎共建生成式AI座舱。
- 新势力”自研突围”:蔚来(NomiGPT)、小鹏(AI小P)、理想(MindGPT)均已部署自研大模型,华为鸿蒙智行融合盘古大模型与DeepSeek,小米SU7则搭载小爱语音大模型联动”人车家生态”。新势力用户中20-30岁群体占比超70%,智能化体验成为维系年轻客群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车企的合作路径正从**”基础能力补课”转向”Agent化进阶”**。所谓”车机Agent”,即让座舱系统像智能助手一样理解复杂意图、跨场景联动(如根据行程自动调节空调并导航至充电站)。某车企产品经理子豪指出:”未来车载OS一定是Agent化的,但传统车企缺乏底层OS改造能力,只能依赖外部技术赋能。”
三、技术瓶颈与算力竞赛:本地化部署与自研芯片破局
当前智能座舱的AI交互仍面临两大挑战:
- 实时性要求:复杂指令(如多语言翻译、动态路线规划)需本地化部署车端大模型,但主流芯片(如高通8295)仅支持2B以下参数模型,难以承载高负载任务。
- 算力天花板:车企纷纷自研高性能芯片破局——小鹏图灵AI芯片算力达700TOPS,蔚来神玑NX9031超1000TOPS,理想M100芯片年内量产,为本地化Agent运行提供硬件基础。
此外,跨端生态成为下一代座舱的演进方向。阿里云Mobile-Agent已实现”车机-手机-家居”联动,例如通过语音查询淘宝订单并联动支付,或调用外卖App订餐。子豪预测:”未来的车机不仅是驾驶工具,更是连接个人数字生活的超级终端。”
四、市场逻辑生变:智能座舱成用户心智争夺战
尽管智能座舱功能尚未成为购车决定性因素(消费者更敏感于价格与续航),但其”第一印象”价值不可忽视。”用户试驾时未必能感知智驾差异,但3秒内能否唤醒语音助手、屏幕是否流畅,直接影响购买决策。”子豪强调。
麦肯锡调研显示,”智能化程度高”在中国新能源车消费者选购因素中排名第二(仅次于成本)。新势力深谙此道:蔚来车主平均年龄28.9岁,小鹏G7首批用户70%为95后。华为与小米更将座舱视为生态延伸——鸿蒙智行联动盘古大模型提供个性化服务,小米SU7则通过小爱同学串联手机、智能家居场景。
五、未来展望:从功能叠加到生态共生
行业共识逐渐清晰:智能座舱的终极形态是”懂你的数字伙伴”。随着车载模型能力提升,车辆可能主动记录用户习惯(如儿童座椅使用频率、常去充电站),甚至成为情感陪伴载体。子豪比喻:”就像智能手机取代功能机,Agent化座舱将重新定义人车关系。”
不过,现阶段AI在座舱的应用仍以”锦上添花”为主。子豪坦言:”车企需平衡研发投入与用户体验,但长远看,智能座舱的差异化优势将像iOS与安卓生态一样,构筑难以逾越的用户粘性护城河。”
(全文约1500字)
新标题备选:
- 《特斯拉牵手豆包DeepSeek背后:车机Agent化竞赛与智能座舱新战局》
- 《从语音助手到数字伙伴:2025车企智能座舱”二次革命”进行时》
- 《特斯拉中国急补AI短板,智能座舱为何成车企”第二核心技术”?》
- 《豆包与DeepSeek上车:一场关于车机交互未来的中外博弈》
- 《算力、Agent与生态:解码智能座舱的千亿级进化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