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米满仓”,火箭“运力荒”
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迎来爆发式增长——**“千帆星座”(3万余颗卫星)和“GW星座”(超1万颗卫星)**两大低轨星座计划申报的卫星总数突破4万颗,加上遥感、通信等细分市场的需求,卫星制造环节已进入“产能过剩”前的冲刺阶段。然而,卫星制造的“米”已备好,却卡在了发射环节的“锅”不够大。
2025年2月至8月,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垣信卫星”)发起了一笔总预算6.16亿元的火箭发射招标,计划为“千帆星座”采购“一箭10星”的组网发射服务。然而,招标反复启动又反复流标,核心原因只有一个:符合要求的民营火箭公司不足3家,触发了《招标投标法》“投标人少于3个不得开标”的硬性规定。
这一结果暴露了中国商业航天的核心矛盾:下游卫星公司急着“上天”,但能提供稳定、廉价运力的民营火箭公司却跟不上趟。
国际竞争倒逼:SpaceX“星链”狂飙,中国如何追赶?
根据国际电信联盟(ITU)规则,卫星轨道和频率资源遵循**“先到先得”原则,但必须在7年内发射首颗卫星,9年内完成10%,12年内完成50%,14年内全部部署完毕**,否则资源将被收回。
- SpaceX的“星链”计划已发射超4万颗卫星,仅2025年前8个月就完成77次发射,将1900多颗卫星送入轨道,平均每3天发射一次。
- 中国星网在2025年7月底至8月中旬的21天内,5次发射将38颗卫星送入太空,但全年发射次数仍远低于SpaceX。
- 垣信卫星的“千帆星座”截至2025年3月仅发射90颗卫星,若无法加速组网,轨道资源面临失效风险。
低轨卫星星座的竞争,本质上是“发射速度”的竞争。谁能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足够数量的卫星部署,谁就能抢占轨道资源。而中国目前的火箭运力,显然无法满足这一需求。
民营火箭“卡脖子”:大运力液体火箭尚未首飞
中国商业航天自2014年政策开放以来,已发展10年,但至今没有一款对标SpaceX“猎鹰9号”的大运力可回收液体火箭。
- 当前主力火箭:中国星网的高密度发射依赖长征五号乙、长征六号甲、长征八号甲等国家队火箭,但它们的任务已排满,无法完全满足商业星座需求。
- 民营火箭现状:
- 固体火箭(如星河动力的“谷神星”、东方空间的“引力一号”)适合小卫星发射,但运力小(单次最多4-5吨)、成本高,无法满足大规模星座组网需求。
- 液体火箭(如天兵科技的“天龙三号”、蓝箭航天的“朱雀三号”、中科宇航的“力箭二号”)是未来方向,但均未完成首飞,仍在测试阶段。
垣信卫星的招标调整(允许2025年底前首飞的新型火箭参与)终于让市场看到希望——蓝箭航天、天兵科技、中科宇航3家公司的液体火箭入围“一箭18星”招标,但6.16亿元的“一箭10星”订单仍因供应商不足流标。
三大维度对比:中国火箭与SpaceX的差距
- 发射频率:
- SpaceX 2025年前8个月100次发射,中国2025年上半年仅35次。
- 高频率发射是降低单颗卫星成本的关键,但中国火箭产能和发射场资源有限。
- 单次运载能力:
- SpaceX“猎鹰9号”(可回收模式)太阳同步轨道运力15吨+,而中国目前最大的民营火箭“引力一号”仅4.2吨(500公里太阳同步轨道)。
- 运力小意味着单次发射卫星少,组网成本高、周期长。
- 成本与可靠性:
- SpaceX发射成本约2.1万元/公斤,中国民营火箭普遍6万-15万元/公斤。
- 可靠性差距:猎鹰9号成功率99.43%,而中国民营火箭2025年仍有多次失败(如蓝箭“朱雀二号”、天兵“天龙三号”地面测试失利)。
两条突围路径:固液并举 vs 一步到位
面对运力瓶颈,中国民营火箭公司走出了两条路线:
- “先吃上饭”(固液并举)
- 代表企业:中科宇航、东方空间、星河动力
- 策略:先用技术成熟的固体火箭(如“力箭一号”“引力一号”)承接小卫星发射订单,赚取现金流,再研发大运力液体火箭。
- 优势:快速商业化,降低风险。
- 挑战:固体火箭无法满足大规模星座组网需求。
- “一步到位”(理想主义)
- 代表企业:天兵科技、蓝箭航天、深蓝航天
- 策略:直接研发可回收液体火箭(如天兵“天龙三号”、蓝箭“朱雀三号”),目标大幅降低成本。
- 优势:若成功,将彻底解决运力瓶颈。
- 挑战:研发投入大,失败风险高(如天兵“天龙三号”2024年试车爆炸)。
未来关键:首飞成功,产业链蓄势待发
目前,市场寄予厚望的3款液体火箭:
- 蓝箭“朱雀三号”(液氧甲烷,一级推力7542千牛)
- 天兵“天龙三号”(液氧煤油,LEO运力17吨)
- 中科宇航“力箭二号”(LEO运力12吨,计划2025年9月首飞)
它们能否成功首飞,将决定中国商业航天的未来:
- 若成功:将打破运力瓶颈,支撑“千帆星座”“GW星座”等万颗卫星计划。
- 若失败:中国可能继续依赖国家队火箭,商业航天进程放缓。
与此同时,**发射场(文昌商业航天发射场二期在建)、供应链(铂力特、航宇科技量产准备)、资本市场(蓝箭、中科宇航冲刺IPO)**均已就位,只待火箭升空。
结语:中国商业航天的“关键一跃”
2025年,中国商业航天站在了**“卫星过剩,运力不足”**的十字路口。万颗卫星等待发射,但火箭运力仍是最大瓶颈。
未来1-2年,天兵“天龙三号”、蓝箭“朱雀三号”、中科宇航“力箭二号”的首飞结果,将决定中国能否在全球低轨卫星竞赛中迎头赶上。如果成功,中国商业航天将真正进入“规模化组网”时代;如果失败,轨道资源流失、商业回报延迟的风险将不可避免。
卫星已备好,火箭何时起飞?整个行业都在等待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