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国内家电三巨头的业绩分化愈发明显——美的、海尔保持稳健增长,而格力却成为唯一营收下滑的企业。这一结果看似意外,实则早已埋下伏笔。自2018年董明珠与雷军的“十亿赌约”落幕、格力以31.5%的市占率登顶空调市场巅峰后,这家曾经的家电霸主便逐渐陷入增长停滞的泥潭。七年间,格力的营收始终在2000亿上下徘徊,而美的、海尔不仅反超其市值,更在海外市场、多元化布局和智能化转型上拉开差距。格力的失意,并非单纯因家电业务的衰退,而是其在行业变革的关键窗口期,未能及时调整战略,最终错失了转型与扩张的最佳时机。

2018:分水岭的开始
2018年是中国家电行业的转折点。这一年,格力凭借空调业务的绝对优势,以2000亿营收创下历史新高,并在与雷军的赌局中胜出。然而,繁荣的表象下,危机已悄然酝酿。
1. 美的价格战狙击,格力渠道受挫
2019年,铜、铁等原材料价格下跌,美的抓住机会,以低价策略发动空调价格战,全年狂销457万台高性价比空调。而格力因依赖经销商体系,库存压力巨大,无法灵活调整价格,市场份额被美的反超,并在此后多年未能夺回。
2. 小米入局,线上市场颠覆传统格局
2018年前后,小米凭借其强大的线上渠道和IoT生态,以“智能家居”概念切入家电市场。彼时,国内家电线上化率仅10%左右,但小米依托其电商平台(拼多多崛起前,小米曾是第三大电商)和软件优势,迅速抢占市场。到2024年,小米IoT平台接入设备量从1.5亿飙升至9亿,IoT业务营收从400亿增至1040亿,几乎再造一个小米。相比之下,格力长期依赖线下经销商,线上化进程缓慢,直到2020年才仓促发力直播电商,但已错失先机。
3. 全球化浪潮,格力掉队
国内家电市场增速放缓(过去十年年化增速仅3%),出海成为必然选择。海尔早在2011年便收购三洋家电业务,并陆续拿下GEA(通用电气家电)、Fisher & Paykel等国际品牌,2024年海外收入达1429亿。美的同样通过并购东芝、Clivet等品牌,海外营收达1690亿。而格力海外收入仅282亿,占比不足15%,且缺乏重量级海外并购,全球化步伐迟缓。
渠道改革迟缓,经销商体系成桎梏
格力的核心竞争力曾是其独特的“淡季返利”经销商模式——通过预付款制度,经销商在淡季囤货,格力则保障其利润,形成稳固的线下销售网络。然而,随着电商崛起和空调季节性减弱,这一模式逐渐失效。
1. 董明珠直播带货,冲击传统渠道
2020年,面对业绩压力,董明珠亲自下场直播,单场GMV最高达100亿。然而,直播带货本质上是绕过经销商的直销模式,直接冲击原有渠道体系。2020年618大促后,格力最大经销商京海互联(持股8.2%)突然减持20亿股票,暴露了渠道改革的矛盾。
2. 美的、海尔的渠道转型更成功
相比之下,美的早在2017年便推动销售公司转型为“运营中心”,经销商从赚差价变为赚服务费,既保留了渠道利益,又提升了线上占比(2019年美的线上销售占比达35%,格力仅10%)。海尔则通过收购海外品牌,直接拓展全球市场,减少对国内单一渠道的依赖。
多元化失败:跨界投资难撑第二曲线
家电行业增长终将见顶,多元化转型是必然选择。美的、海尔均通过并购切入高附加值赛道,而格力的尝试大多以失败告终。
1. 美的:库卡机器人+医疗新能源
2016年,美的斥资292亿收购德国库卡(全球工业机器人龙头),并借此切入工业自动化赛道。到2023年,库卡贡献了美的超30%的营收,并带动医疗、新能源等新兴业务增长。此外,美的还布局医疗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等,形成多极增长引擎。
2. 海尔:全球化+高端品牌
海尔通过收购GEA、Fisher & Paykel等品牌,不仅提升海外份额,还强化了高端市场竞争力。其卡萨帝系列在国内高端家电市场占据绝对优势,海外收入占比超50%。
3. 格力:手机、银隆、新能源,屡战屡败
格力曾尝试手机、芯片等业务,但均未成功。董明珠力推的珠海银隆(钛酸锂电池)因技术局限,仅适用于公交领域。2023年,格力斥资30亿收购盾安环境,试图切入新能源车热管理系统,但受限于客户基础薄弱,去年仅贡献8.1亿营收。此外,格力重点布局的工业制品、绿色能源等业务增长乏力,甚至出现下滑。
格力的未来:能否扭转颓势?
格力的困境,本质上是传统家电企业在行业变革中的典型挑战——线上化、智能化、全球化三大趋势下,未能及时调整战略。
1. 渠道改革仍需深化
格力必须进一步削弱经销商体系的掣肘,真正建立高效的直营+线上渠道,否则难以应对美的、小米的竞争。
2. 全球化必须加速
国内家电市场饱和,格力需通过并购或本土化运营,提升海外份额,否则增长空间将越来越窄。
3. 多元化需更聚焦
格力的跨界投资应更谨慎,优先考虑能与主业协同的领域(如新能源、智能制造),而非盲目跟风。
结语:窗口期已过,追赶成本高昂
商业竞争的残酷在于,机遇一旦错过,再想夺回往往需要付出数倍代价。2018-2025年,格力在渠道、全球化、多元化上的犹豫,使其从家电三巨头之首滑落至追赶者。未来,格力能否重塑竞争力,取决于其能否真正打破固有思维,抓住下一个产业变革的机遇。否则,它可能不再是“错过机会”,而是彻底掉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