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 “恋爱脑”,是病吗?

在社交媒体的语境里,“恋爱脑” 一词频繁闪现,引发众人热议。有人将其视作爱情里赤诚付出的象征,觉得倾心相爱就理应毫无保留;也有人把它看作是在爱情中迷失自我、盲目沉溺的代名词,认为这般不仅会让自己过度牺牲,还会给伴侣增添沉重负担,难以铸就一段健康持久的亲密关系。那么,从心理学视角来看,“恋爱脑” 究竟是怎样的存在?要是它真的给人带来诸多困扰,又该如何应对呢?

其实,“恋爱脑” 并非心理学领域的严谨术语,它是广大网友对一种恋爱状态的通俗概括。大致是说,一个人一旦陷入爱河,就容易丧失理智,全部的注意力、情绪乃至生活的重心,都紧紧围绕恋人转动。乍一听,这种状态似乎有些极端,可实际上,几乎每个人在恋爱初期,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经历 “恋爱脑”,心理学把这称作激情之爱(Passionate love),即对伴侣怀揣着强烈渴望、激情以及高度关注的状态。

心理学家亚瑟・阿伦(Arthur Aron)等学者认为,激情之爱是爱情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在爱情萌芽阶段尤为显著。他们开展过一项脑科学实验,让 17 位处于热恋期的参与者交替观看爱人和朋友的照片,同时扫描他们大脑的激活状态。结果显示,激情之爱越浓烈的人,其动机、奖赏和情绪系统相关的脑区激活程度越高,这恰好对应了 “恋爱脑” 的典型表现,比如感性压倒理智,时常强烈想念恋人等。研究者指出,激情之爱至关重要,因为它能驱使我们渴望与伴侣相依相伴,提升择偶的成功率。所以,“恋爱脑” 现象通常会随着时间慢慢淡化。有研究对比情侣和夫妻间的爱情成分后发现,两人相处时间越久,激情之爱会逐渐向更为理性、温暖的相伴之爱(Companionate love)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讲,短时间的 “恋爱脑” 实则是人类恋爱进程中的一个自然阶段。

可那些在爱情里彻底迷失自我的 “恋爱脑” 又是怎么回事呢?这也是激情之爱的体现吗?实则不然,当人们被爱情冲昏头脑,情绪和行为出现失控迹象时,就已超出激情之爱的范畴了。心理学家多萝西・特诺夫(Dorothy Tennov)将其定义为痴迷型爱恋(Limerence),指的是一种无法自控、极度迷恋他人的心理状态。相对而言,痴迷型爱恋的核心特征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 侵入性思维:一天里的绝大部分时间,脑海中都被痴迷对象的画面与想法占据。比如反复回味与对方的每一次互动,揣测对方对自己的心意,还可能产生大量与之相关的幻想,并且难以抑制这些念头。
  • 情绪波动幅度大:情绪几乎完全受对方行为左右,如同坐过山车般,在狂喜与痛苦间频繁切换,常常令人心力交瘁。
  • 认知扭曲程度高:思维出现诸多非理性偏差,导致强烈焦虑、缺乏安全感以及判断力下降等状况。例如将对方形象过度美化,只看到优点而无视缺点(选择性注意);把任何一点小失误都想象成关系破裂的前奏(灾难化);将对方的情绪变化全然归咎于自身原因(个人化)等。

这般描述,或许更贴合网络上大家对 “恋爱脑” 的认知。可想而知,当爱情变得过于浓烈且失控,演变成痴迷型爱恋时,不仅难以发展出健康、长久的亲密关系,还会滋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更为严重的是,一旦遭到对方拒绝或关系破裂,甚至可能引发情感创伤,导致极端行为。

爱情让人失控的缘由

当爱情浓烈到一定程度,往往会让我们产生一种被裹挟的感觉,觉得自己与平常判若两人,且难以自控。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强烈的爱情状态实际上是一种自然的成瘾行为(通常具有积极意义),是人类作为哺乳动物,从原始社会进化至今,为促进配对、繁衍而保留下来的生存机制。根据 2016 年发表在《心理学前沿》的一篇综述研究,爱情的成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 欣快感(Euphoria):有人把爱情形容为 “最美的毒药”,原因就在于热恋中的人常常会体验到强烈的愉悦与兴奋。对方一句贴心关怀、一个温柔亲吻,都可能让人 “飘飘然”,这与成瘾者获取刺激物时的快感极为相似。
  • 渴求(Craving):恰似抽烟成瘾的人,隔段时间不抽就心痒痒。热恋中的人也会对爱人充满渴求,爱人不在身边时,就会强烈思念对方,忍不住频繁查看聊天记录、给对方发消息。
  • 耐受性(Tolerance):许多成瘾行为都存在耐受性,起初一点刺激就能满足,可很快就想要更多。强烈的爱情亦是如此,相处越久,人们就需要更多接触、互动来维持最初的兴奋感。比如起初说句晚安就能开心得睡不着,后来则需要更多聊天、陪伴才行。
  • 情感和生理上的依赖(Emotional and physical dependence):恋爱中的人会逐渐依赖对方,将其视为快乐与幸福感的主要来源,甚至难以想象没有对方的生活。少了对方的关心就会不安,还可能出现食欲下降、无法专注等躯体反应。
  • 戒断反应(Withdrawal):如同成瘾者尝试戒断某种物质时会痛苦不堪,当人们在关系中被冷落甚至遭遇分手,会承受强烈的心理痛苦与失落感,比如彻夜失眠、情绪崩溃、焦虑不安等。
  • 复发(Relapse):分手后,即便下定决心放下,可一旦看到前任照片,或是回到曾经触景生情的地方,熟悉的情感便可能瞬间涌上心头,让人不由自主地思念、渴望曾经的爱人。

诸多脑科学研究也证实了爱情是一种自然成瘾行为。比如一项针对中国参与者的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发现,恋爱中的人看到伴侣照片时,大脑中与奖赏和渴望相关的区域会被强烈激活,这与成瘾者接触毒品时的神经反应高度一致。还有研究表明,看爱人照片能减弱烟瘾者对香烟的依赖,同时大脑中与成瘾相关的神经反应也会变弱,这说明爱情引发的 “上瘾” 足以与其他成瘾行为抗衡,甚至能够取而代之。所以,要是你感觉自己因 “恋爱脑” 而有些失控,实则是爱情在你身上产生的 “瘾” 太过强烈,超出了理性思考与自我控制的范围,进而演变成了消极成瘾行为,既让自己难受,又不利于关系健康发展。

“恋爱脑” 是病吗?

严格来讲,“恋爱脑” 并非一种疾病,它更多是用来描述某些人在恋爱关系中呈现出的思维与行为模式。不过,当 “恋爱脑” 发展到一定程度,严重干扰到日常生活、工作、社交,引发明显的情绪问题,如长期焦虑、抑郁,甚至影响到自身安全时,就可能需要专业干预了。比如,有的人因 “恋爱脑” 过度付出,导致经济陷入困境;有的人因痴迷型爱恋,产生跟踪、骚扰对方等极端行为,这些情况都提示可能存在心理方面的困扰,需要寻求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专业评估来判断是否存在其他心理障碍,比如焦虑症、边缘性人格障碍等,因为这些心理问题可能会在恋爱关系中以 “恋爱脑” 的形式表现出来。

摆脱 “恋爱脑” 的困扰

要是 “恋爱脑” 真的给自己带来诸多烦恼,想要做出改变,不妨尝试以下方法:

  • 增强自我认知:借助写日记、冥想、与朋友交流等方式,深入了解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与感受,明晰自身在恋爱中的位置与角色,避免轻易迷失自我。
  • 培养独立性:恋爱并不意味着要失去个人空间与时间。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维系社交圈子,每周安排独处时间做喜欢的事,如阅读、运动、学习新技能等,以此提升自我价值感。
  • 重视自我价值:恋爱中,别一味关注对方需求而忽略自身感受。学会关爱自己,设定个人目标,建立奖励机制,逐步提升自我认可度与满足感。
  • 建立健康沟通方式:恋爱中的沟通至关重要。学会用 “我” 开头表达自己的需求与感受,如 “我感觉……”“我希望……”,减少误解与冲突。
  • 设置合理情感界限:明确自己在恋爱中能接受与不能接受的事,并坚定捍卫这些界限,避免过度依赖,不让自己的情绪被对方随意左右。
  • 寻求专业帮助:倘若发现自己难以摆脱 “恋爱脑” 的纠缠,可考虑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协助。他们能提供科学指导,助力你更好地理解自身情感问题,找到适合自己的解决办法。
  • 培养健康恋爱观:树立正确恋爱观念,认识到恋爱只是生活的一部分,并非全部。学会平衡恋爱与工作、家庭、朋友等其他生活领域的关系,让自己在恋爱中更加从容、自信。
  • 学习情感管理技巧: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参加情感管理课程或听取专家建议,提升自己的情感管理能力,学会控制情绪、处理冲突、应对压力,让自己在恋爱中更加理性、成熟。

爱情本应是美好的存在,它能给我们带来温暖与力量。适度的 “恋爱脑”,能让我们尽情享受爱情的甜蜜;但过度的 “恋爱脑”,则可能让我们在爱情里迷失方向。了解 “恋爱脑” 背后的奥秘,掌握应对方法,我们便能在爱情中保持清醒,收获健康、美满的亲密关系。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