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蚊肆虐!探寻比人血更让蚊子疯狂的 “神秘美味”

在科技日新月异、人类灭蚊手段层出不穷的当下,蚊子却展现出了令人咋舌的适应能力,不断进化着。近来,不少北方的朋友明显察觉到,2025 年的秋蚊子格外猖獗,扰得人不得安宁。被这些秋蚊子叮咬后,不仅瘙痒难耐,还伴有疼痛感,皮肤上更是鼓起了小包。与此同时,北京连续多日发布蚊虫叮咬指数为 4 级,意味着叮咬风险处于较高水平。这不禁让人满心疑惑:难道蚊子进化出了 “抗冻” 属性?年年致力于驱蚊、灭蚊,为何蚊子的数量不见减少?那令人苦恼不已的 “吸蚊体质”,背后究竟是什么在主导?

早在 2022 年,媒介生物学家赵彤言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曾指出,人的二氧化碳呼出量和汗液成分会影响蚊子的偏好。通常来说,呼吸量较大的人,更容易成为蚊子眼中的 “香饽饽”。青岛必扑蚊虫实验室的科研人员进一步解释道:“人类之所以会成为蚊子的‘攻击目标’,与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有着最为直接的关联。” 蚊子的触角上分布着大量高度特异化的化学感受器,这些感受器对二氧化碳极为敏感。在人类呼吸过程中,每次气体交换都会向周围环境排出一定量的二氧化碳。对于人类而言,二氧化碳无色无味,平常难以察觉其存在。但在蚊子的感知世界里,二氧化碳宛如一道超级美味的 “大餐” 散发的诱人香气,能瞬间让它们兴奋起来,迫不及待地朝着二氧化碳的来源飞去,渴望尽情 “饱餐” 一顿。

既然每个人时刻都在呼吸,都会释放二氧化碳,为何有些人偏偏是 “易叮咬” 体质呢?针对这一疑问,必扑蚊虫实验室展开了深入探究。通过上千次的研究,他们发现,人类呼出二氧化碳的浓度不同,对蚊子的吸引力也存在差异,其程度从仅能 “饱腹” 的基础级别,到能让蚊虫为之疯狂的 “美味大餐” 级别不等。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介绍道:“我们曾在公园、水源附近等蚊子活跃的场所布置捕蚊机进行户外实验。通过酸解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并将释放口的二氧化碳浓度精确控制在约 12000ppm,这大致相当于人呼出气体浓度的 8 倍。结果显示,在 24 小时内,此高浓度二氧化碳吸引点捕获的蚊子数量超过了百只。” 这清晰地表明,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对蚊子来说,无疑是一场丰盛的饕餮盛宴,能够在远距离外就强烈地激发它们的觅食行为。

实际上,早在 2024 年,必扑蚊虫实验室就通过多场户外实验,证实了高浓度二氧化碳对蚊子的吸引力更为致命。“在三亚、陵水等地,我们在不同面积、不同形状、不同构造的庭院布设可以电解二氧化碳的捕蚊机,进行实地测试。” 科研人员介绍说,测试结果显示,在达到一定浓度后,持续观察一周时间,原本蚊子、吸血蠓随处可见的院子,逐渐变得清净起来,实验人员甚至一整天都感受不到蚊虫的叮咬。

由此可见,个体频繁遭受蚊子叮咬并非仅仅因为 “运气不好”,而是其身体释放的特定 “信号”,在蚊子的感知系统中形成了主动吸引效应,促使蚊子向其靠近。实验人员进一步阐释,此现象背后还存在一种 “比对” 机制:当个体身处人群环境时,蚊子不会随机选择叮咬目标,而是会借助自身的化学感知系统,对周围个体的体味特征进行主动对比分析,最终趋向于飞向体味中与二氧化碳等关键吸引物质相关成分浓度更高的个体。

人类与蚊子之间的对抗,是一场复杂且持久的 “战争”,而气味感知则是这场战争的核心。目前,由于蚊子独特的生理结构以及人类复杂的体味组成,人类尚无法完全阻断蚊子的化学感知途径,无法 “堵住蚊子的鼻子”,也难以彻底消除自身对蚊子的吸引力。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对此束手无策。通过在生活环境中科学设置引诱装置,利用蚊子对二氧化碳的趋性,为蚊子打造一个个充满致命诱惑的 “美味陷阱”,能够有效干扰蚊子的定向觅食行为,从而降低人们被蚊子叮咬的几率。在这场与蚊子的 “战争” 中,不断深入了解蚊子的习性,利用科学的方法,我们终能找到更有效的应对之策,守护自己免受蚊子的侵扰。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