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甲状腺癌离你并不远!这些危险因素需警惕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癌症似乎是中老年人的 “专利”,但现实却给了我们沉重一击。近年来,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呈显著上升趋势,且越来越年轻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一下甲状腺癌,特别是年轻人为何不能对它掉以轻心。

甲状腺癌发病,年轻人 “上榜”

甲状腺癌是一种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或滤泡旁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是头颈部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国癌症中心网数据显示,甲状腺癌发病率持续攀升,在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中已位居前列。更令人担忧的是,年轻人患甲状腺癌的比例不断增加,湖南省肿瘤医院相关数据表明,甲状腺癌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上升明显,且与健康体检、早期筛查的普及密切相关。

多种因素,让年轻人 “中招”

辐射暴露

辐射损伤是甲状腺癌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甲状腺在儿童期对辐射暴露最为敏感,若儿童期接受辐射,甲状腺癌发病率显著增长,且暴露年龄越小,发病几率越高。虽然目前无明确证据显示成年人辐射暴露会增加甲状腺癌风险,但生活中如医疗检查中的不必要 CT、X 光检查(尤其是头颈部),以及高风险职业人员(如放射科医护)若不做好防护,都可能增加辐射暴露风险。年轻人由于生活和工作环境,可能不经意间接触到更多辐射源。

碘摄入量异常

碘是人体必需微量元素,但碘摄入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增加甲状腺癌风险。研究发现,较高碘摄入量与甲状腺癌发生呈负相关,然而较低和极高碘摄入量却可能诱发甲状腺癌。现代年轻人饮食丰富多样,常食用一些加工食品或高碘、低碘食物,容易导致碘摄入不均衡。

遗传因素

多数研究者认为甲状腺癌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疾病。家族聚集性研究表明,甲状腺癌患者一级亲属发生甲状腺癌的风险是一般人群的 8.6 倍。如果家族中有甲状腺癌患者,年轻人更应提高警惕。

雌激素影响

甲状腺癌发病率女性居多,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雌激素在甲状腺肿瘤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年轻女性在经期、孕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激素水平波动较大,这可能是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高于男性的原因之一。

不良生活方式

现代年轻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熬夜、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中,这些不良生活方式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进而增加患甲状腺癌风险。长期摄入烟熏、高脂、高淀粉食品,以及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也与甲状腺癌发病相关。

身体报警,别忽视这些信号

甲状腺肿大或结节

大多数甲状腺癌患者早期无明显症状,通常在体检时通过甲状腺触诊和颈部超声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结节形状不规则、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质地硬、边界不清,且逐渐增大,这些都是危险信号。

压迫症状

随着病情进展,甲状腺良性结节或恶性肿瘤体积增大,可压迫气管、食管,导致气管、食管移位,出现呼吸障碍症状。当肿瘤侵犯气管,会产生呼吸困难或咯血;压迫或浸润食管,引起吞咽障碍;侵犯喉返神经,出现声音嘶哑;颈交感神经受压,会引发 Horner 综合征,表现为同侧上眼睑下垂、瞳孔缩小、眼球内陷、面部无汗等;颈丛浅支受侵犯,会出现耳、枕、肩等处疼痛。

远处转移症状

甲状腺癌可发生远处转移,肺部是常见转移器官,也可转移至骨、肝、颅内等部位。部分患者甲状腺肿块不明显,却因转移灶就医,此时应高度怀疑甲状腺癌。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灶发生率高、出现早、范围广,滤泡状癌则易发生血行转移,常转移至肺和骨。

其他症状

甲状腺髓样癌能产生激素样活性物质,导致患者出现腹泻、心悸、颜面潮红、多汗和血钙降低等类癌综合征。若合并家族史,还可能存在内分泌失调表现。

积极应对,规范治疗很关键

治疗方法

除未分化癌外,手术是各型甲状腺癌的基本治疗方法,并辅助应用放射性核素、TSH 抑制及外放射等治疗。对于中高危患者,手术后建议接受碘 131 辅助治疗和内分泌抑制治疗,这三种治疗方式被称为甲状腺癌治疗的 “三驾马车”。不同病理类型的甲状腺癌,治疗方法和预后存在明显差异,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较好,未分化甲状腺癌恶性程度极高,预后极差,甲状腺髓样癌预后居于两者之间。

规范治疗

一旦确诊甲状腺癌,患者不必过分焦虑,应听从正规医院有资质的专科医生意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密切监测或手术与否、手术入路及方式等都要遵循医嘱,切忌过度医疗。同时,甲状腺癌的精准诊治十分重要,部分患者必要时需通过基因检测及细胞亚型指导个性化治疗方案。

甲状腺癌在年轻人中的发病率上升趋势不容忽视。虽然甲状腺癌病因复杂,但我们可以通过改善生活方式、避免辐射暴露、合理摄入碘、保持情绪稳定等措施,降低患病风险。对于有甲状腺癌家族史、童年期有头颈部辐射暴露史等高危人群,更要定期进行甲状腺超声检查和甲状腺功能检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年轻人应建立 “防大于治” 的健康观念,从生活细节入手,守护好自己的甲状腺健康。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