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背景:蓝V认证账号曝光欠薪争议
2025年7月24日,抖音平台上一个带有官方蓝V认证的账号“潍坊百大领克中心”突然发布两条短视频,直指“潍坊百大领克欠薪不发”。视频背景清晰可见领克汽车标识,内容直白且情绪激烈,迅速引发网友关注。次日,更多疑似该店员工实名发声,称“前一天还在正常上班,第二天门店突然锁门禁止进入”,并透露员工被拖欠薪资长达9个月,自2025年1月起社保医保全部断缴,管理层始终未出面解决问题。

更戏剧性的是,7月25日下午,这两条视频被紧急删除;7月26日,该抖音账号已无法搜索到,疑似被主动注销或平台封禁。与此同时,有车主在社交平台留言担忧:“门店关门了,我的车后续保养维修怎么办?”这一系列连锁反应,将领克汽车与经销商之间的矛盾推至舆论风口。
官方回应:涉事经销商“已退网”,责任切割
面对舆论发酵,领克汽车官方迅速作出回应。7月26日晚间,领克品牌公关部门通过媒体表示:“涉事经销商(潍坊百大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已于此前完成退网流程,此次欠薪纠纷属于其独立经营行为,与领克品牌无直接关联。”官方强调,已协调其他合作门店全面承接该退网经销商名下的车主服务权益,“车主的保养、维修、售后等问题不受影响”。
然而,这一回应并未完全平息争议。企查查信息显示,涉事公司“潍坊百大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目前仍显示为“在业状态”,成立于2001年8月17日,注册资本1000万元,法定代表人为孙焕亮,主营业务明确为领克品牌汽车销售与服务。天眼查进一步披露,该公司曾因“未按时公示年度报告”于2023年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后于2024年移出,但未显示有其他重大经营违规记录。
值得注意的是,领克官方提到的“退网”与工商系统中的“在业”状态存在时间差矛盾——若经销商已退网,为何工商登记未同步更新?若仍在业,为何门店突然关闭且员工被欠薪数月?这些细节成为公众质疑的焦点。

员工与车主困境:欠薪9个月与售后焦虑
据多位自称该店员工的网友透露,潍坊百大领克中心的欠薪问题并非突发,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一名前销售顾问表示:“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工资就时常延迟发放,起初拖一两周,后来拖一两个月,到2025年1月干脆彻底停发。”更严重的是,自2025年1月起,公司停止为员工缴纳社保医保,“现在生病都不敢去医院,怕报销不了”。
门店关闭的突然性更是加剧了员工的无助感。“7月23日早上还正常开早会,下午突然通知‘系统升级’,所有电脑权限被关闭,第二天发现大门被锁,连工牌都拿不出来。”一名售后技师回忆道。由于未收到正式离职通知,多数员工至今仍处于“在职但无收入”状态,且因缺乏劳动合同解除证明,难以申请劳动仲裁或新工作。
车主群体的担忧同样迫切。一位潍坊本地领克03车主表示:“我的车还在质保期内,原本定期来这家店做保养,现在门店没了,不知道该去哪里?领克官方说权益由其他门店承接,但我的维修记录、会员积分会不会丢失?”另一位车主则担心售后服务质量:“其他门店会不会因为不是原店,对故障排查不仔细?”
行业透视:经销商退网潮下的“共性顽疾”
此次潍坊百大领克中心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新能源品牌崛起挤压传统燃油车份额,传统经销商(尤其是二线合资及自主品牌)面临巨大经营压力,“退网潮”已成为行业关键词。
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2024年全国经销商退网数量超过4000家,其中燃油车经销商占比超70%,而领克作为吉利旗下的高端新能源品牌(虽含燃油车型),其经销商网络同样承压。一方面,领克品牌定位年轻化、智能化,对门店的数字化服务能力要求较高,部分传统经销商难以适应转型;另一方面,主机厂(车企)与经销商的矛盾长期存在——主机厂为冲销量常压库(强制经销商提车),而经销商若库存积压、资金链紧张,便容易引发拖欠工资、服务缩水等问题。
具体到此次事件,有业内人士分析:“潍坊百大领克中心可能是多重压力下的结果。若该店长期销量不佳,库存车占用大量资金,叠加新能源转型投入不足(如充电桩建设、数字化系统升级),现金流断裂后便难以维持运营。而欠薪往往是经销商倒闭前的最后一步——工资是刚性支出,当企业连这点钱都付不起时,关门基本是必然。”
车主权益保障:领克的“承诺”能否落地?
领克官方强调“车主权益已由其他门店承接”,但这一承诺的实际执行效果仍待观察。根据汽车行业惯例,车主的售后权益通常包括:保养维修(使用原厂配件)、质保期内故障处理、会员积分兑换等。若原经销商突然退网,车主需重新绑定新门店的服务系统,过程中可能出现信息同步延迟、积分丢失或服务标准差异等问题。
例如,有车主曾反映:“换到其他领克门店做保养,被告知‘原厂的免费检测项目不包含在内’,需要额外付费。”此类争议在经销商退网案例中屡见不鲜。对此,汽车行业分析师李明(化名)建议:“主机厂应建立更完善的‘经销商退网应急预案’,比如提前3个月通知车主并协助转店,在新门店设置专属服务通道,甚至提供一定的保养代金券补偿,以减少车主焦虑。”
反思与建议:如何避免“最后一公里”崩塌?
潍坊百大领克中心事件暴露出汽车行业上下游的深层矛盾,也为行业敲响警钟。
对主机厂而言:需加强对经销商的合规经营监管,建立动态评估机制(如资金链健康度、员工薪资发放情况),而非仅关注销量指标。同时,应完善退网流程——提前公示退网计划,协助员工安置(如出具离职证明、协调工资清算),并保障车主权益无缝衔接。
对经销商而言:传统燃油车经销商需加速向新能源服务转型,提升数字化管理能力(如库存预警、客户关系维护),避免因经营模式落后被市场淘汰。此外,应严格遵守劳动法,保障员工基本权益,“拖欠工资不仅违法,更会彻底摧毁企业信誉”。
对监管部门而言:需加大对经销商经营异常的监测力度(如社保断缴、工资拖欠投诉),并通过工商系统与社交媒体舆情联动,及时介入调查,避免“小事拖大”。
潍坊百大领克中心的欠薪与退网事件,表面是一起地方经销商的经营危机,实则折射出汽车行业转型期的阵痛——主机厂、经销商、员工、车主四方的利益平衡难题。对于领克品牌来说,如何在快速扩张的同时守住服务质量底线,将是其冲击高端市场的关键;而对于整个行业而言,唯有构建更健康的产业链生态,才能避免类似的“最后一公里崩塌”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