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总是 “闹脾气”,竟是大脑在 “指挥”?

生活中,不少人有过这样的经历:考试前、上台发言前,突然就有了便意,肚子咕咕叫,甚至出现腹泻;还有些人一吃完饭就想上厕所,平时肚子也老是胀气,屁还特别多。如果这些情况频繁发生,那很可能与 “肠易激综合征” 脱不了干系,这意味着你的肠道正处于 “内耗” 状态。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表现,却无器质性病变的功能性肠病。通俗来讲,就是肠道虽然出了问题,但并非长了东西或发生了病变。据不完全调查,我国肠易激综合征的总体患病率在 1.4% – 11.5%,在年轻人和中年人中较为常见,且女性患者略多于男性。可专家预估,仅有 25% 的患者会前往医院寻求帮助,多数人都在默默忍受。

肠易激综合征的典型症状包括肚子痛,具体表现为腹胀、胀痛,肚子还容易发出响声,疼痛部位不固定,不过排便或排气后会有所缓解;排便习惯也会发生改变,多数患者会出现腹泻,一般每天 3 – 4 次,粪便呈糊状或稀水样,当然也有少数人会出现便秘,粪便干结;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心理和精神症状,如紧张、焦虑、抑郁、头痛等。简单概括,就是一紧张就容易拉肚子,一吃完饭就想跑厕所,平时肚子还爱胀气、屁多。

目前,肠易激综合征的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可以确定的是,它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常见的诱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心理因素在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中起着关键作用。研究表明,焦虑抑郁人群的患病率是普通人群的 2 – 3 倍。在慢性压力状态下,肠易激综合征成为连接饮食和大脑的重要环节,压力过大时身体就可能出现反应。人在紧张时,交感神经系统会过度兴奋,致使胃肠道收缩和蠕动加快或变慢,进而引发腹泻或便秘。相关研究对比了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和无该病症人群,发现患者的压力和情绪压抑程度明显更高,这也解释了为何每年高考、中考前,总有考生出现 “考试型” 腹泻。对肠道而言,这相当于外部压力引发的 “内耗”。

饮食因素对肠易激综合征的影响也不容小觑。研究显示,约 84% 的患者发病与饮食相关,尤其是摄入过多肠道难以完全吸收的短链碳水化合物、油炸类和高脂肪食物后,这些食物会在肠道中发酵产生气体,从而诱发肠易激综合征。像油炸食品、各类西式点心、大鱼大肉等高热量或高脂饮食,以及牛奶、豆浆、咖啡、茶等,食用后都容易让人胀气、放屁。这对于肠道来说,属于饮食摄入导致的 “内耗”。

此外,进食过快或禁食过久后再进食、肠道微生态失衡、胃肠道动力异常、遗传因素,以及曾患病毒性疾病、胃肠炎等,都可能与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生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排便频繁的情况都是肠易激综合征。从实际情况和生理角度来看,男性确实相对更容易排便。一方面,男性普遍食量较大,且饮食更为油腻,这容易产生胀气,增加腹内压,直接诱发便意。另一方面,从生理结构上讲,男性的结肠更短、直肠弯曲度更小,所以更容易感知到便意,而且忍耐性也相对较差。随着年龄增长,男性胃肠道的敏感性会提高,如果再有 “啤酒肚”,腹内脂肪堆积会使腹内压进一步增高,导致直肠高敏感,便意来得更快、更强。

虽说肠易激综合征是功能性肠病,但腹泻、胀气、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也可能是其他多种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肠道肿瘤等)的表现。因此,如果近半年开始出现肚子痛、排便习惯改变,或者伴有紧张、焦虑等情况,尤其是近三个月这些症状频繁出现,就应及时前往医院检查。医生一般会安排抽血、大便常规、结肠镜、腹部彩超或 CT 等检查,以辅助诊断。

对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至关重要,其中科学饮食最为关键,要遵循 “低 FODMAP、少刺激” 的原则。所谓低 FODMAP 饮食,是因为那些不易消化的短链碳水化合物,即 FODMAP 食物,若消化不良,在肠道中发酵会产生气体,引发胀气、腹痛等问题。所以,减少 FODMAP 食物的摄入,能够降低对肠道的刺激。常见的 FODMAP 食物有牛奶、炼乳、豆奶、豆浆、各种豆类、芒果、西瓜、芹菜、洋葱、大蒜、腰果等;常见的低 FODMAP 食物则有橙子、葡萄、白菜、西红柿、非油炸的肉蛋海鲜类、燕麦、无乳糖牛奶等。同时,要少吃刺激性食物,如辣椒、酒精、咖啡等,这有助于缓解肠易激综合征带来的不适。此外,保持适度运动、规律作息和充足睡眠,对预防肠易激综合征也大有益处。

如果通过饮食和运动调整后,症状仍未改善,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医生会根据肠易激综合征的亚型及具体症状,选择相应的药物。部分患者可能还需要心理咨询的帮助,当内心的焦虑、紧张情绪得到缓解,身体上的症状也会随之减轻。

在对待肠易激综合征时,人们还存在一些认知误区:

有些患者觉得肠易激综合征不是严重疾病,无需治疗;还有人认为这只是心理作用,只要调整心态,症状就会自然消失。但实际上,肠道功能紊乱才是根本问题,长期紊乱不仅会降低生活质量,还可能影响营养吸收,导致体重下降、贫血等。所以,一旦发现相关症状,务必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明确病因,接受专业治疗。

有人认为肠易激综合征会传染,实际上它并非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感染引起,不会通过接触、饮食等途径传播,患者无需担心传染给家人或朋友。

由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较多,一些人一拉肚子就自行服用止泻药。然而,肠易激综合征是慢性、复发性疾病,药物只能短期缓解症状,无法根治。长期滥用止泻药,反而可能加重便秘,甚至引发肠梗阻。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综合治疗手段,包括合理饮食调整、健康生活方式改变以及必要的药物治疗,以更好地控制病情。

部分患者认为所有高纤维食物都会刺激肠道,因而完全忌口。其实,纤维对肠易激综合征的影响因类型而异。可溶性纤维(如燕麦、香蕉)能延缓胃排空,对改善腹泻和便秘有帮助;不可溶性纤维(如全麦、芹菜)则可能加重腹胀。正确的做法是,根据症状类型选择纤维,腹泻型患者可尝试少量可溶性纤维,便秘型患者可逐步增加纤维摄入。同时,烹饪方式也很重要,将蔬菜煮熟、捣碎后更易消化,合理调整纤维摄入才是关键。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