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误解的猪油
长期以来,猪油和动物脂肪被视为“不健康”的代名词,与肥胖、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紧密关联。公共卫生机构普遍建议减少饱和脂肪酸(SFA)摄入,转而选择植物油或富含不饱和脂肪的食物。然而,湖南农业大学的一项最新研究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在一些长期不吃猪油的地区,糖尿病患病率反而显著更高,甚至比经常食用猪油的群体高出数倍。这一发现挑战了传统认知,引发了对膳食脂肪与代谢健康关系的重新思考。

该研究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npj Science of Food》,通过对比中国不同民族、地区以及全球多国的饮食与糖尿病数据,揭示了猪油可能在脂质代谢中扮演的潜在积极作用。
反常现象:不吃猪油的地区,糖尿病风险更高
1. 中国本土数据:回族 vs 汉族
在中国,多个地区的回族居民由于宗教信仰(伊斯兰教禁止食用猪肉),普遍避免猪油和猪肉,而以植物油和牛羊肉为主。然而,研究发现:
- 宁夏回族(1980年数据):糖尿病患病率达 1.946%,是当时中国平均水平的 3倍。
- 河南焦作 & 湖南常德:不吃猪油的回族居民,糖尿病患病率是 食用猪油的汉族居民的4倍。
- 甘肃东乡族(不吃猪肉):糖尿病患病率高于汉族和藏族。
- 新疆维吾尔族(不吃猪油):糖尿病并发症(如糖尿病足、冠心病、高血脂、脂肪肝)发病率显著高于汉族。
2. 全球趋势:不吃猪油的国家糖尿病更高
不仅是中国,全球范围内,不食用猪油和猪肉的地区糖尿病发病率普遍更高:
- 中东、北非、南亚(巴基斯坦、印度、孟加拉国):这些地区传统饮食较少使用猪油,但糖尿病患病率居高不下。
- 马来西亚 & 印度尼西亚:尽管植物油(如棕榈油)消费量大,但糖尿病发病率仍高于食用猪油的东亚国家。
- 南美洲(圭亚那、苏里南):因宗教原因不吃猪油,糖尿病发病率高于其他南美国家。
国际糖尿病联盟(IDF)2021年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前十的国家大多位于 中东和太平洋岛屿,这些地区的人群很少或从不食用猪油。

3. 经济发展与糖尿病风险
研究者推测,随着经济发展,原本不吃猪油的地区(如非洲、中东、东南亚)可能面临更严重的糖尿病流行。例如:
- 马来西亚:2006-2015年间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研究者预测 2045年可能超过45%,远高于IDF预测的 15%。
为什么不吃猪油可能增加糖尿病风险?
1. 过度妖魔化饱和脂肪?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 饱和脂肪酸(SFA)有害,建议用植物油(如大豆油、葵花籽油)替代动物脂肪。然而,这种观点可能过于简化:
- 猪油的脂肪组成:
- 饱和脂肪酸(SFA)42%
- 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45%(主要是油酸,与橄榄油类似)
- 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10%
- 胆固醇 & 脂溶性维生素(如维生素D)
- 胆固醇 & 饱和脂肪并非完全有害:
- 它们是 人体必需营养素,参与激素合成、脂溶性维生素吸收和免疫功能。
- 血液中的部分饱和脂肪 由肝脏内源性合成,并非完全来自饮食。
2. 猪油的独特优势
- 烟点更高:猪油比多数植物油(如大豆油、橄榄油)更适合高温烹饪(如爆炒), 不易产生反式脂肪酸。
- 甘油三酯结构特殊:猪油中的棕榈酸(一种饱和脂肪)位于 Sn-2位(类似母乳脂肪),更利于消化吸收。
- 可能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 猪油中的 油酸(MUFA) 能逆转棕榈酸诱导的胰岛素抵抗。
- 棕榈酸(SFA) 可能通过调节脂肪代谢途径改善葡萄糖代谢。
3. 混合油脂更健康?
研究表明,猪油与植物油混合使用(如猪油+大豆油)可提供更平衡的脂肪酸比例(SFA:MUFA:PUFA≈4:4:2),这种混合油已被证实具有 抗肥胖和改善脂质代谢 的作用。
重新评估猪油:适量摄入可能有益代谢
1. 以往研究的局限性
许多“猪油有害”的研究基于 高剂量猪油喂养实验(诱导肥胖或糖尿病模型),但 未考虑适量膳食猪油的代谢影响。
2. 未来研究方向
- 猪油 vs 植物油:长期对比研究不同油脂对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影响。
- 个体化营养:不同人群(如亚洲人 vs 西方人)对猪油的代谢反应可能不同。
- 烹饪方式:高温烹饪时,猪油可能比部分植物油更健康(减少反式脂肪生成)。
猪油并非“洪水猛兽”,适量摄入或有益健康
湖南农大的研究挑战了“猪油=不健康”的传统观念,指出:
- 不吃猪油的地区糖尿病风险更高,可能与膳食结构失衡有关。
- 猪油中的不饱和脂肪(MUFA)比例较高,且可能增强胰岛素敏感性。
- 猪油+植物油混合使用 可能比单一油脂更健康。
建议:
- 不必完全避免猪油,可适量摄入(如偶尔炒菜使用)。
- 避免极端饮食(如完全拒绝所有动物脂肪或只吃植物油)。
- 关注整体饮食模式,而非单一营养素。
或许,猪油并不是糖尿病的“罪魁祸首”,而是我们过去对它的误解太深!